临近空间探测与预报
研究方向:临近空间探测与预报
  • 导师:胡雄 研究员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临近空间应用中心学科首席。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空间物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临近空间环境探测、建模和预报。率先开展了基于天地临空等平台的临近空间环境先进探测探测技术和临近空间天气数值预报技术等研究工作,带领团队先后研发了中层大气中频探测雷达、可重部署临近空间大气探测示范站、车载3070激光雷达、探空火箭落球探测技术、掩星星座应用系统、萤火一号火星掩星科学处理系统、小型化星载大气重力波成像仪、气球分离载荷技术、球载临近空间综合环境原位探测技术、天地联合多时空尺度近地空间环境监测技术以及临近空间环境数据同化预报技术等,在临近空间领域获得了重要应用。作为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任务,担任某应用系统副总师、某重大专项副总师,多次组织实验队赴西北开展临近空间环境野外科考实验。《空间科学学报》和《空天技术》编委,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临近空间飞行器分会委员,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

  • 导师:闫召爱 正高级工程师

    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临近空间应用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美国汉普顿大学高级研究学者,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物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临近空间环境光电遥感探测技术、空间光电探测技术、大气激光雷达技术等。先后突破了钠原子饱和荧光光谱技术、激光三频率调制技术、脉冲染料放大器技术、非饱和碘分子吸收光谱技术、高精度瑞利散射多普勒频移测量技术等,研制了车载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车载532nm瑞利散射多普勒激光雷达等先进的临近空间探测设备。多次参加临近空间环境野外科考实验。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高分专项、国防创新特区和预先研究等项目多项。获得863计划先进个人,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 导师:吴小成 项目研究员

    博士,项目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临近空间应用中心副主任。某卫星型号应用系统总师助理,某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成员、某重大基础加强项目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掩星技术研究、临近空间大气环境探测与应用研究、数据同化技术研究、电波折射修正研究。主持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课题近20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863计划重大项目、航天型号项目、国家自然基金、“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工程、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航天预先研究项目、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等课题10多项。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两项,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GPS solutions》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收录20余篇。

  • 导师:徐轻尘 项目研究员

    博士,项目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会员。2007年在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随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至今,主要从事临近空间大气环境探测新技术研究,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可重部署流星雷达和可重部署中频雷达,是我国首个自主掩星探测星座地面应用系统研制团队骨干,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86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项目多项。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 导师:涂翠 副研究员

    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物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临近空间环境光电遥感探测技术及应用等。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全天空重力波成像仪。作为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参与了863计划重大项目、航天型号项目、航天预先研究项目、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国防创新特区和预先研究等课题。发表论文多篇,专利多项,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 导师:杨钧烽 副研究员

    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室-临近空间应用中心副主任。2016年,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得空间物理学博士学位,随后留所至今,主要从事临近空间大气环境特性分析、环境建模和同化预报等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了多种参考大气模型构建;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临近空间数值同化和预报研究,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相关成果在我国临近空间飞行器设计、试验和野外科学探测保障等领域得到了应用。作为负责人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国防创新特区和预先研究等项目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