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队伍

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室科研队伍

学术指导:魏奉思 院士、王赤 院士、艾国祥 院士(国家天文台)、汪景琇 院士(国家天文台)、涂传诒 院士(北京大学)

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清和 研究员

副 主 任:田晖 教授、李晖 研究员、沈芳 研究员、罗冰显 研究员

学科首席:冯学尚、韩建伟、胡雄、李磊、刘四清、师立勤、徐寄遥、颜毅华、邓元勇(国家天文台)

综合事务部主任:傅颖

网络主管:刘媛

下设研究单元

  • 太阳活动研究室

    本研究室主要从事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的太阳物理学前沿科学问题研究、新一代太阳物理观测设备研制和探测技术研究,并开展太阳活动预报研究。通过自主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同时结合国内外其他多种探测手段,对发生于太阳光球、色球以及日冕大气中的各种活动过程进行高分辨率观测和系统性研究,探索各种太阳活动(包括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粒子加速过程、各种辐射机制及传 ...

  • 日冕与行星际研究室

    本研究室基于天基、地基和深空探测数据,研究日冕-行星际空间中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的起源、演化、空间等离子体基本物理过程以及天基/地基电子系统,发展以连续观测数据驱动的日冕-行星际-地磁链空间天气过程预报模式,为空间天气服务提供支撑,为载荷研制和深空探测技术提供科学指导。研究室承担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国家863项目、子午工程大型设备等多项 ...

  • 磁层物理研究室

    本研究室致力于研究磁层多尺度的基本物理过程,包含太阳风能量注入磁层的过程及其在磁层中的传输、转换与耗散,各种空间暴(磁暴,亚暴和粒子暴)的机制和时空演化以及与太阳活动的关系,磁场重联过程,等离子波动以及波粒相互作用等。

  • 电离层与中高层大气研究室

    本研究室致力于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探测的新原理和新方法研究,自主研制各类先进的主被动光学和无线电遥感探测设备;开发多种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物理和经验模式;利用天基和地基探测数据,开展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动力学、光化学和电动力学过程的研究,以及对太阳爆发事件、磁层扰动和低层大气活动的响应和耦合机制研究。研究室目前正承担子午工程二期子系统的建设等多项国家任务。< ...

  • 行星环境与演化研究室

    本研究室基于国内外行星遥感探测数据和地外返回样品,围绕月球的形成与演化、火星和类地行星的环境和地质演化、小行星和冰卫星的表面特性、起源和演化等关键科学问题,对月球和行星表面环境特征、岩石圈组成和地质特征、行星宜居性等开展研究,旨在进一步加深对太阳系形成与演化历史的认识。

  • 太阳系探测研究室

    太阳系探测研究室成立于2005年,致力于太阳系行星及行星际空间环境探测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尤其在空间电磁场探测方面,具有从科学任务的提出到载荷方案论证、载荷研制、数据处理和空间科学研究的全链条能力。太阳系探测室承担了包括深空探测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民用航天预先研究等项目在内的国家重 ...

  • 空间天气模式中心

    本研究单元致力于空间天气物理模式的研究和发展,重点包括地球磁层全球数值模式的发展及大尺度磁层物理研究,外日球层数值模式的发展及其在太阳系边际探测的应用,地球及行星磁层小尺度物理研究及数值建模,地球磁层-电离层耦合模式及观测数据分析,以及空间天气物理预报的模式研发和技术支持。

  • 空间天气预报中心

    空间天气预报中心(预报中心)是国内最早和专门从事空间天气业务研究、提供空间天气预报服务的科研单元,是国际空间环境服务组织(ISES)的中国区域预警中心。预报中心主要从事影响航天器运行的空间环境建模和预报应用研究,包括:近地大气环境、空间辐射环境、空间等离子体环境、电离层环境、电离层与电波传播以及太阳、行星际、行星环境等深空环境。

  • 空间天气效应中心

    效应中心团队针对空间强辐射粒子、稠密等离子体、强腐蚀原子氧、高速撞击碎片等空间环境条件对航天器系统及空间生命的影响,从材料、器件、部组件及系统多个层级研究作用机理和规律科学问题。发展模拟试验和仿真分析技术,并探索先进防护原理与技术,服务航天器系统及关键器部件、空间生命等的空间环境防护设计、在轨减缓和避免空间环境效应危害。

  • 临近空间应用中心

    本中心面向国家临近空间重大战略需求,专门开展包括:高空气球、探空火箭、地基和天基等平台临近空间环境激光、被动光学、无线电遥感及其它原位探测新方法和新技术,临近空间环境特性和演变规律,临近空间大气模式和预报技术,临近空间飞行环境保障服务技术等前沿应用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