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行星际
研究方向:太阳行星际
  • 导师:冯学尚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理学博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空间天气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计算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等离子体物理学会理事。致力于行星际太阳风暴的数值模拟及其预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的新进展。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数据驱动的空间天气数值预报研究,并拥有多个自主开发的三维模型;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任子午工程副总工程师,具体负责完成三大系统之一“数据与通信系统”。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290余篇;曾荣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获奖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获奖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等。

  • 导师:沈芳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首批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室党总支书记。先后于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获学士和博士学位,并获“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现任中国核学会计算物理分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空天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计算磁流体力学、空间灾害性天气事件的日冕/行星际过程与建模研究以及机器学习在空间天气建模及预报中的应用等方面。研究成果曾被美国地球物理快报(GRL)选为封面文章,同时被美国地球物理协会(AGU)选为亮点工作,受邀为国际期刊Solar Physics和RMPP撰写太阳风暴传播方面的综述性文章。在国内外期刊共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近30篇,作为主持人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1项青年和6项面上基金的连续支持,并主持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子课题等多个项目。2015年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7年入选 “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计划特聘骨干人才、2021年获聘首批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岗位(特聘核心)。

  • 导师:赵新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天气室日冕与行星际研究室主任,中科院青促会会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子午工程二期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设备PI,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访问学者(2010年4月-2011年4月),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访问学者(2015年6月-2016年6月),入选四川省千人计划。主要从事太阳爆发活动的传播及其地球物理效应、太阳射电爆发、空间天气与空间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开发的行星际激波到达时间预报模型(SPM、SPM2) 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收录为激波到达实时预测模型之一,在线实时发布激波到达时间预报;研究成果文章曾被国际著名杂志《Space Weather》在封面进行报道。

  • 导师:刘颍 研究员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系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UC Berkeley)博士后学者、研究科学家。国际日地物理科学委员会(SCOSTEP)科学领域代表,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研究领域涉及太阳物理、空间物理、空间天气,对太阳风暴传播演化及其空间天气效应作出系统性的原创成果。揭示超级太阳风暴形成机制,突破了源于超级活动区的传统观念;提出太阳风暴三角测量概念和方法,为空间天气探测和预报开辟了新的道路;揭示了太阳风暴行星际传播规律,改变了对其传播机制的理解。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高度认可和广泛引用,多次被Nature、NASA、AGU等权威学术期刊和机构选为亮点研究。发表SCI论文120多篇(其中JCR一区期刊90篇),被引用5000次,H指数41。其中第一作者论文31篇,平均每篇被引用50多次,引用在100次以上的第一作者论文有6篇。近年来,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等;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被中组部从中择优纳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项目唯一完成人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 导师:刘勇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4年本科、1997年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后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2001年赴美国留学,就读于新罕布什尔大学物理系,2006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乔治梅森大学等地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回国在空间中心担任研究员至今。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太阳风的起源与传播,在JGR、APJ、A&A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多数被SCI收录。最近几年参与了大量科学普及工作,在全国各地科普报告超过100场, 2020年入选中国航天科普大使,2021年起担任空间科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和空间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执行主任。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的策划工作,多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等媒体科普活动。

  • 导师:熊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获学士和博士学位,而后工作和访学于英国威尔士亚伯大学和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现为“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行星际闪烁IPS射电望远镜的主任设计师。研究领域是太阳和行星际物理学,当前研究方向是行星际闪烁物理、射电天文信号处理、日地空间天气磁流体力学数值建模。

    近年来,围绕日地空间天气扰动传播的空间探测和数值建模等方面开展综合研究,取得科学研究和工程项目之间紧密耦合的三方面成果:①国家子午工程二期IPS射电望远镜的项目建设进展;②内日球层白光辐射亮度的定量数值计算及其对星载日冕仪和日球仪的科学指导;③日地空间天气数值磁流体建模及其对内日球层探测卫星计划的科学目标论证。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子午工程二期重大设备IPS望远镜项目、空间科学先导专项SPORT卫星背景型号科学目标论证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

  • 导师:钟鼎坤 副研究员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研究员。曾任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子午工程副主任工程师,现任子午工程二期数据通信系统副总设计师,主要从事海量空间天气科学数据的数据传输、处理、存储管理和服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以及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海量空间科学数据的探索式分析技术研究。

  • 导师:杨利平 副研究员

    博士,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2006年郑州大学本科毕业,2011年获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博士学位。2017年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访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被引用500余次,其中一作或通讯作者SCI论文2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要研究领域:空间天气学日冕-行星际物理。主要从事太阳大气小尺度活动、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磁流体湍流,磁重联等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