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信息
讲座题目:祝融号雷达揭示着陆区地下的古多边形地貌
讲座嘉宾:张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
讲座主持人:杨亚洲(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时间:4月12日10点
地点:线上 腾讯会议 411-8560-2478 (点此入会)
线下 中关村九章大厦A701
讲座摘要
火星上广泛分布着多边形地貌,通常认为其形成过程与火星表面的水热条件紧密相关,反映了火星的古气候状态。但是,目前已报道的火星多边形地貌均位于火星表面,地面以下是否存在类似结构尚不明确。本研究根据祝融号低频雷达频谱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发现探测剖面中存在许多分立的垂向低频条带,这与火星地面现今广泛存在的多边形地貌在空间分布特征上具有一致性。结合着陆区遥感和地质等资料,认为这些新发现的结构可能是掩埋在地下35米处的多边形楔体。基于多边形的几何特征,结合遥感观测和地质背景资料,排除了干缩多边形、岩浆冷凝的柱状节理、构造断裂等机制,最终将其解释为热收缩裂缝,可能与火星早期的冻融循环有关。基于祝融号低频雷达数据揭示的地下多边形结构表明,在晚西方纪-早亚马逊纪火星中低纬度的水活动和/或热条件发生了显著转变,可能与火星轨道倾角变化有关,这为研究火星古气候环境的演化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约束。
嘉宾介绍
![]() | 张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本科毕业于河海大学,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期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联合培养一年。2020-2022年在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为行星物理。研究方向为火星地震/月震波场数值模拟、火星次表层热模拟、火星热成因地貌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Astronomy、The Innovation、Geophysics、Icarus、Remote Sensing、BSSA、GⅡ等期刊发表国内外论文10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博士后面上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各1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