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尚,男,汉族,1964年11月生,理学博士、博士后,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为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项目副总工程师。
记者走进冯学尚老师的办公室时,冯老师正处在一堆又一堆的凌乱书籍和办公用品中。他解释说,这几天实验室办公用房正在调整,所以显得很混乱,让记者谅解。看到冯老师独处办公室一隅的电脑前,泰然自若。问他哪里来得这样好的修行,在乱糟糟正在整理的办公室里保持自己的清醒头脑。他说这不算什么,十多年前初到空间中心工作的时候,条件比现在苦得多,那时办公室在平房,一逢老天下雨院子里积很深的水,屋子里的地面都是发霉的,可即使是那样的环境也不能影响我搞自己的科研工作,习惯了。
作为空间中心“准”元老级科学家的冯学尚研究员,1994年来到空间中心工作,至今已经在自己的科研岗位上为发展中国的空间物理事业奋斗十几个年头了。这些年来,冯学尚研究员主要从事空间物理学研究,研究方向涉及日冕物理、行星际物理、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数值预报基础研究等方面。从93年与魏奉思院士一起参与国家“八五”重大基金项目“日地系统能量传输过程研究”(空间中心第一个重大项目)开始,冯学尚老师开始了把自己的物理知识与空间科学相结合进行深入研究的旅程,从那时开始,他就立志把自己的青春和毕生都献给自己喜爱的空间事业。
成长之路
每个人在很小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看起来很荒唐的梦想,冯学尚老师也不例外。读小学时的冯学尚,对于天上的东西有着一种本能的兴趣,他也很认真地在作文中写到自己长大以后要做一个科学家,研究那未知的天空。这在当时看来有些幼稚的幻想,如今却真的变成了现实,当然从梦想到现实,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冯学尚老师一路走来,遇到了许多影响他人生的好老师,也是这些老师的出现帮助他成就了今日的辉煌。
小时候的冯学尚也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直到初中遇到一位很讲究教学方法的老师,让他对学习发生了浓厚兴趣,他的成绩发生了大的转变。读大学时,有一个老师爱和学生谈科研方面的趣闻,还鼓励学生多看课程之外的书,这使得当时身为学生的冯学尚开始对基础科学萌发了兴趣。在冯学尚已经身为人师之后,还时刻受到这位大学老师的影响,时刻注意与学生互相学习,经常沟通。
冯学尚在读研期间遇到了罗学波老师,那是一位很独特的老师,从美国留学归来,教学方式也很特别,他提倡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各种讨论,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不要仅仅局限于现下所学的专业方向,还自费给学生买书读。这个老师给了冯学尚较大的影响,他开始在数学与物理的结合领域进行自己的钻研,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旁听其他专业的课程。学得多了,知识面是广了,但同时也感到深度不够了,冯学尚深深地体会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和欠缺。这促成了他日后在北航做博士后时继续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北航博士后期间,冯学尚的导师是自动化信息领域的先驱高为炳院士。这位老师鼓励他不一定沿着导师的研究方向走,可以向着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方向作一些探索。也就在这个期间,通过很偶然的机会,冯学尚认识了当时已经在空间中心工作的魏奉思院士。魏老师介绍他看一些空间科学方面的书籍,让他自己感觉一下。92年、93年正是鼓励学科交叉呼声很高的时期,正值确定自己未来职业目标的阶段,处于寻觅中的冯学尚阅读了魏老师推荐的文献与书籍后,觉得自己从前学过的很多东西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都可以得到应用,于是有了赴空间中心投身空间物理研究的想法。
空间物理不仅让他感到学有所用,更为重要的是符合了他小时候对于天空向往的梦想。于是从北航博士后出站的冯学尚来到空间中心,成为这里第一个有博士后经历的青年科学工作者。至此,从理想到现实,冯学尚老师完成了一个大步的跨越,然后跨越之后的路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一个早期的把空间科学与物理学识结合的拓荒者,为了在两学科的交叉领域取得突破性研究进展,冯学尚老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自己宝贵的青春。
个人魅力
记者相信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冯老师回答起来是很为难的。他们那一辈的人,对自己的关注太少,更多的是把自己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科研事业。所以问到所谓的兴趣爱好,冯老师很实在地说,基本没有。因为没有时间发展和培养兴趣,所以就没有兴趣。这是很实事求是的回答,也是让人辛酸的回答。冯老师以及他的科研团体已经习惯了周六日加班,已经习惯了没有自己的业余生活,这其中贯穿的是一种敬业和奉献的精神。
当记者问到,家人是否对他有所埋怨。他说,自己肯定是有内疚的,但是没有办法,家人必须理解,好在家人都比较了解我这个人,也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我也会推掉那些不必要的应酬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家人,来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弥补。他顺便告诫现在的年轻人,要想搞科研,就必须做好吃苦和奉献的准备,就必须找一个志同道合能够理解自己事业和追求的伴侣,否则生活和工作就会出现冲突。
冯老师在不熟悉的人面前讷于言语表达。但和冯学尚相熟的人都知道他其实还挺能拽一些冷幽默,但是在记者面前,他说有些东西他不能完全尽善尽美地表达。冯老师谦和的笑容和有一点尴尬的神态让人看到一个资深科学家可爱单纯的一面。
冯学尚老师认为一个科学家应该具备几点品质:为人正直、把科学当作自己的事业和追求、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而实际上这么多年,冯老师也正是按照这几条看似简单但颇需要毅力去坚持的信条努力去做的。
树己育人
一路从学生时代走来,如今已经做了十余年博士生导师的冯学尚,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先做人再做学问。他牢记导师当年对自己的谆谆教导,把先生们言传身教给自己的教学方法又创造性的运用到自己今日的教学之中。他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社会人,在关心其科研能力的方面也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
冯学尚认为,一个投身科研的人,他所在的科研集体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个集体中不仅要有好的领头人,能够把握科研方向影响其他人,而且要有能够团结协作、勇于奉献的集体成员。所以在他看来,培养学生,首要的任务是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因为这个,他持之以恒地几乎每周都找学生谈话,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直到学生们可能都嫌他烦了(冯老师的原话)。他说到这里自己笑了。
如何培育学生,冯老师的态度比较宽松自由,就如他当年遇到的那些老师一样,他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沿着自己的方向走。他认为学生在自己身边的培养过程,可以是一个基本素质的训练过程,从他这里走出去的学生,无论从事科研工作与否,都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即可但。他笑着说,自己的学生能做公司也是好事,也是为社会解决就业问题。他始终相信,所谓学到的知识只是一种技能,而人的品质才是决定学生今后人生的关键。
冯学尚老师爱学生,就如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个有着天生怜悯心肠的科学家,偶尔谈到现在很多上不起学的孩子,瞬间便哽咽落泪。他经常跟学生说,要珍惜今天的机会好好学习,不要浪费大好时光和国家给我们创造的好条件。
资料:科研硕果
冯学尚研究员,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0年被授予中国科学院京区优秀党员称号, 2000年获国家中央机关优秀党员称号;2001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获奖人);200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获奖人)。先后在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
目前,冯学尚老师是中科院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重点“日冕―行星际-地磁链预报模式初步研究”等项目负责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项目副总工程师,子午工程三大系统之一“数据与通信系统”负责人。科研上,发展一类新的TVD型有效保持磁场散度于适当误差的快捷并行三维模式,发展了太阳扰动通过日地空间传播的日冕―行星际耦合模式。提出太阳风中行星际激波的求解六步法与激波流型概念, 发展了有关自1950年提出的磁流体激波的跃变条件理论和一些经典结论,主要结果可以用于太阳风暴到达地球轨道时间的预测和对数值模拟初边值合理性的快速诊断。首次建立以太阳磁场和亮度观测为输入的三维太阳风暴模式并用于研究空间天气中的灾害性事件,向建立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数值预报系统迈出了重要一步。提出一种利用日冕亮度和光球观测作为输入,使用MHD方法来定性预期地球附近的行星际空间天气条件的方法;合作建议了以行星际闪烁观测、扰动传播的动力学、模糊数学三者为基础的太阳风暴和地磁扰动的预报方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