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2025科研进展

  • 17
    2025-09
    实验室科研人员模拟火星氢离子逃逸过程
    火星稀薄的大气层和逐渐的水分流失可能是由它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导致的。火星历史上或许和地球一样覆盖着海洋,然而因为没有全球偶极磁场的保护,火星电离层与太阳风直接发生相互作用,使得大气中的水能够以氢、氧离子的形式逃逸到太空,这种机制称为离子逃逸。离子逃逸对火星大气损失以及宜居性演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探测火星离子逃逸亦是我国“天问一号”卫星任务的科学目标之一。当前,火星上氢离子向太空的损失有多种机制,不同离子逃逸机制的相对重要性尚未完全清楚,此外,关于氢离子逃逸与总氢损失的比例仍 ...
  • 15
    2025-09
    实验室科研人员提出一种基于双视角观测和机器学习进行日冕物质抛射自动三维重建的新方法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从太阳抛入行星际空间的大尺度等离子体团,是太阳系内最大尺度的能量释放活动,也是灾害性空间天气的主要驱动源。当CME到达地球时,会对地面以及太空的设施造成损坏,产生大量经济损失。因此,了解CME在日冕以及行星际的传播过程,研究其动力学特征,以避免CME带来的灾害性影响,是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SOHO卫星上搭载的LASCO日冕仪在过去的20年里提供了大量CME的观测数据。基于这些数据,NASA CDAW数据中心的研究人员手工整理 ...
  • 12
    2025-09
    实验室科研人员建成月球太阳风成因水全球迁移模型
    水在太阳系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也是重要的地外资源,因此成为国际深空探测和研究的焦点。月球水的来源、迁移和分布特征一直是月球研究的热点,也是我国嫦娥七号任务的重要科学目标。与地球不同,月球表面缺少全球性磁场及浓密大气保护,来自周围空间的各种辐射粒子可以直接打到月表。近年来的地面实验和卫星观测都表明,太阳风质子打入月壤后,可以与月壤中的氧化物结合产生羟基或水,从而成为当前月表水的主要来源。因此,太阳风成因水的赋存状态及迁移规律成为当前月表水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由M ...
  • 03
    2025-09
    实验室科研人员揭示不同源区年轻太阳风的湍流各向异性
    太阳风湍流长期以来都是太阳物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湍流各向异性对于理解日球层高能粒子的传播过程至关重要。早期1 au处的观测表明,快、慢太阳风的湍流各向异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发现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近地太阳风之间湍流特征的差异究竟是源自太阳表面早已形成的原始特征,还是由于日地传播过程中湍流的动态演化?作为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太阳大气观测的航天器,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简称“PSP”)的观测有望为解答这一问题提供新的证据。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 ...
  • 03
    2025-09
    实验室科研人员对于低热层暴时响应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磁暴期间,太阳风和磁层能量注入高层大气。这些能量通过热传导、环流和波动等过程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分配,进而影响大气温度、密度和化学成分等大气参数的全球分布。低热层作为中层大气与高层大气的过渡区域,不仅承受来自上方的太阳辐射和磁层能量注入,还受到来自下层大气上传波动的影响,成为上下层耦合的关键区域。然而,由于观测的困难,对110公里-200多公里的低热层大气温度和密度的观测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一区域被称为 “thermospheric gap”。2022年2月初的中等磁暴造成3 ...
  • 26
    2025-08
    实验室科研人员通过火星第勒纳区域“源到汇”地质过程揭示火星早期水活动演化特征
    火星南部的第勒纳台地(Tyrrhena Terra)区域因其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和丰富的早期水蚀变记录,成为研究火星早期水活动和宜居性的理想窗口。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天气室研究人员联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系统分析了第勒纳区域含水矿物的分布特征,首次揭示了该区域表面“源到汇”的地质过程,发现火星早期历史中可能存在多个时期持续时间较长的水蚀变过程,为理解火星早期水环境演化提供了重要新证据。1、丰富的含水矿物“宝库”:火星快车(Mars Express)的OMEGA光谱仪和火星侦察轨 ...
  • 25
    2025-08
    实验室科研人员基于OH气辉观测反演获得新的氢原子数据产品
    氢原子(H)在中间层顶区域的光化学过程和能量收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主要由水汽光解产生,并与臭氧(O3)发生放热反应,生成激发态OH*分子,产生气辉并释放大量能量。该过程是中间层顶区域最重要的化学加热机制之一。然而,由于氢原子密度极低且缺乏永久偶极矩,其直接探测极为困难。迄今为止,全球仅有一次火箭原位测量结果。目前关于氢原子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利用OH气辉辐射进行间接反演,但不同卫星仪器和模型反演得到的数据产品之间差异可达30%以上,因此迫切需要新的可靠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和对 ...
  • 19
    2025-08
    实验室在磁层对流及其地磁响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实验室在磁层对流及其对应地磁指数响应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该成果由王赤院士团队博士研究生王旭、戴磊研究员等人完成,基于范艾伦辐射带探测器(Van Allen Probes)对磁层对流电场的直接观测,首次从统计上证实了在高速太阳风条件下,磁层对流电场对地磁活动指数(Kp、AU、Dst)的决定性作用。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 Space Weather 上。磁层对流是太阳风能量向地球空间传输的关键通道,其强度与结构直接决定着空间电流体系的演化,进而影响地磁指数的变化。 ...
  • 28
    2025-07
    实验室科研人员在揭示火星“中纬度冰期演化历史”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火星中纬度地区广泛分布的非极地冰缘地貌(如相互叠加的粘性流特征、升华凹陷等)强烈暗示着该地区曾经历过多阶段性的“中纬度冰期事件”(Mid-latitude Ice Ages)。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这些冰期旋回事件是由火星自转轴倾角(obliquity)在地质历史中发生的强烈周期性振荡所驱动的(倾角变化范围约为10°–60°,最大可达80°)。倾角的变化通过调控太阳辐射量在火星表面的纬度分布,进而引发地表水冰的大尺度迁移与重分布,成为火星气候变化的主要外部驱动机制(类似地球的米兰 ...
  • 21
    2025-07
    实验室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基于非对称空间外差光学干涉仪大气风场探测方面取得进展
    中高层大气中性风场是研究中高层大气动力学、热层-电离层耦合过程的非常重要的物理参数。在子午工程二期被动光学监测设备项目资助下,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全国重点实验室朱亚军研究员团队研制了基于非对称空间外差光谱技术(ASHS)的双通道光学干涉仪(Dual-Channel Optical Interferometer, DCOI),该设备通过探测OI 557.7nm和OI 630.0nm气辉光谱的多普勒频移获取了中间层顶96km和热层250km附近的大气中性风场。目前,该设备已部署于子 ...